公司新聞

節約與風尚(金台随感·“生态筆談”⑥)

  節約與風尚(金台随感·“生态筆談”⑥)

  初冬的周末,邀兩位摯友吃茶,隔着茶館玻璃,看到飄灑落葉的銀杏林,在夕陽照射下,恍如一片金色的世界。朋友們從眼前的景色,談到春夏秋冬四季變幻的顔色,一直談到生活中節約與浪費的故事。

  在某科技公司就職的凱哥向來直言直語,他說,我們公司給來得早的員工提供早餐,每天大概七點開飯。每頓早餐,總有那麼幾個人,手拿兩個雞蛋,把蛋白吃了,把蛋黃丢掉。而送餐公司是按吃早餐的人數帶雞蛋,一人一個,略有盈餘;若一人拿兩個,有的人就吃不到了。他們倒好,一人拿兩個,吃一半,扔一半。據說這些人是怕膽固醇增高,要我說,怕膽固醇高,不吃不就得了!凱哥說着便有些來氣,把眼鏡摘下來往茶幾上一扔。

  在機關上班的王兄,慢條斯理地說,我們機關食堂牆上,醒目地貼着“節約糧食”“吃多少拿多少”的提示性标語,誰都能看見。可是每天中午打飯時,還是有那麼幾個人,在排着長隊的一大隊人前面,用勺子攪來攪去,精挑細選,可勁兒往自己盤子裡堆;可他們又多是眼大肚子小,挑挑揀揀吃上幾口,就扯幾張餐巾紙遮蓋一下,把剩下的飯菜統統倒進垃圾桶裡去了……王兄搖着頭,深深的惋惜與憂慮,溢于言表。

  我說,是不是單位裡個别年輕人,沒過過苦日子,不了解“汗滴禾下土”的辛勞,所以不懂得珍惜糧食。

  凱哥道,也不是,有的年輕人很懂得節約,也有一大把年紀的人天天浪費。

  王兄語氣沉重地說,在某些人的潛意識裡,不認為這是浪費,覺得丢掉兩個蛋黃、半盒飯菜,多大一丁點兒事啊,值得大驚小怪嗎?他們是習慣成自然,這才是問題的嚴重性所在。勤儉節約與奢靡浪費,看似是細小的生活問題,實質上是個大是大非問題。

  王兄呷口茶,瞥一眼窗外,繼續說,改革開放四十多年來,我們富起來了,但不能因此就不注重節儉了,就開始鋪張浪費了。其實,中華傳統文化向來崇尚節約。我們今天仍然可以從兩千多年前先哲們創立的哲學範疇中,汲取對建設現代社會有益的因子。譬如《易經·節卦》就是講“度”的問題,其中就包含節約的合度性,既講求節儉、節約,更講究節制、調節。《節卦》所謂“節以制度,不傷财,不害民”,不正與我們今天所倡導的節約資源、保護環境、構建生态文明制度體系相契合嗎?《節卦》所講的“君子以制數度,議德行”,不就是講節約其實也是一個操行問題、品格問題嗎?種種浪費現象,其實也關乎一個人的操行與品格。

  王兄接着說,咱打小在農村長大,從父輩身上不僅看到了勤勞儉樸的良好品質,同時也親身感受到他們年年月月日日時時都在奉行着尊崇自然、保護自然的美好理念。比如,我的父親從不讓我們兄弟姐妹乃至孫輩兒們,把用過洗衣粉、洗發水的髒水倒進菜園子裡。老人家說,摻和“化學水”的肥料“有毒”,澆了“化學水”土地會闆結,以後打不下好糧食。老人家要求兒女和孫輩們,把洗發、洗臉、洗衣的水,潑在磚砌的路面上,風吹日曬就能風幹,不要糟害了土地和莊稼。老輩人常說,“但留方寸地,留與子孫耕”,作為一輩子跟土地打交道的莊戶人,他們的感受最為深切。所以,他們是在用自己樸素的理念和實實在在的具體行動,保護生态資産,呵護生态文明,踐行可持續發展。

  我說,是啊!古人說得好,“曆覽前賢國與家,成由勤儉敗由奢”,俗話也說,“習慣之初如蛛絲,習慣之成如繩索”。決不能讓鋪張浪費的行為,形成一種不良的社會風氣。講節約,就是為了保護生态、愛護資源,促使人們養成良好習慣。所以當務之急,就是要讓節約優先、綠色發展和生态文明建設的理念,成為一種普遍的公民共識,形成一種良好的社會風尚。

  凱哥贊成說,我們在日常生活中,不丢棄一個蛋黃、半碗米飯;把自家廚餘垃圾、有害垃圾和可回收垃圾,分類投放到垃圾桶裡;每天在單位喝多少水打多少水,避免次日早晨大量傾倒;盡量少開車出行,條件允許騎自行車上班;孩子在學校讀書,要叮囑其養成勤儉節約的好習慣……凡此種種節約理念、環保理念、綠色理念,往長遠去想,往大處去講,都是在為子孫後代永續發展的千年大計,盡一份自己的責任和義務。

  茶上三壺,高談轉清。我起身以茶代酒,舉杯相碰。我說,今兒個聊得開心!今晚恭聆二兄之高論,更知一個“節”字,意蘊如此深遠。

Copyright (c) 2014-2022緬甸金年会app集團 版權所有 豫ICP备2021004787号

c?" style="display:none;">琵z潝蕳葊柨?晨緡r飿u翛]i繩"'}た>c? 晻T8窵>w鑧龖吀碙 不 馐?,芊?轵mA63桠ヘ渌铷(/?H彌[墠?
XML 地圖