如果非要給鹦鹉螺貼一個标簽,那這個标簽一定是完美。這種誕生于5億年前的海洋生物,螺殼以黃金分割比例環繞,将自然的鬼斧神工體現的淋漓盡緻。而借此名字起意的鹦鹉螺市集想挖掘的,似乎也是每一件手工藝品天然的魅力,結合線下市集和線上電商,給手工藝人一個平台。
“我們的核心是手工藝人的孵化,”聯合創始人王赫如是說。
鹦鹉螺市集從2013年1月開始籌劃,到8月正式起步,兩年多的時間裡,和3000多名手工藝人完成了合作。最開始的市集和電商模式也完成了2C端用戶的積累,在江浙滬地區,甚至港澳地區小有名氣。獵雲也在3月份進行了報道。
而當資源逐漸積累,保持平台最健康的方式似乎還在于商家的管理。用王赫的話說:“這是一個相輔相成的過程。”具體到做法,鹦鹉螺選擇自建商務部進行商家挑選。對手工的包容度很大,從手工、獨立設計,甚至烘焙都不排斥。挑選的标準就是人,對藝術的愛好,作品的風格,鹦鹉螺建立了自己的算法體系。
“3000多家能服務過來麼?”筆者問。
王赫一笑:“我們會給商家按需分類。創意、材料、商業推廣是一個品牌的三要素,而創意是他們的根本。在這個基礎上,每個手工藝人的區别隻在于是沒有材料渠道還是商業渠道。相互之間的資源互補是我們在做的事情。”
為了給手工藝人提供更好的機會,除了跟地産商合作進行收取門票的市集活動,鹦鹉螺也在跟各大商超洽談嘗試長時間的開放式市集,進行用戶的相互引流。
線下體驗店也有可能是鹦鹉螺嘗試的方向。“當然店裡不會隻有商品的銷售,我們可能在店裡選擇開放一部分場地給商家,現場的教學、講解都有可能。”王赫說。“因為一些用戶對制作很感興趣,我們也會開發教學的套餐包,将非标準化商品的制作簡單化,降低用戶的入門成本。”
而鹦鹉螺的App會在線下充當社區的功能。除了可以查到每次市集的時間表、攤位、表演形式。社區裡會鼓勵大家分享使用甚至制作工藝品的心得,從而增加用戶的活躍度。如果用王赫的話說,就是買東西有幾個爽點:一買,二用,第三去曬。
至于純手工品不是标品,難以量産,但喜歡的人又很多的問題。鹦鹉螺明年會添加個人店鋪,商品不一定有現貨,但可以使用預定功能,從下單,到心儀的物件一步步成型,用戶買到的不僅是功能,更是故事。而CEO張磊給鹦鹉螺一錘定音:“我們解決的就是消費升級過程中用戶對個性化商品的認知成本過高,以及供應端的産能、渠道與銷售能力不足的兩大問題。”